每一个人都需要食物,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关怀。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在这里。
希望我们都不会成为一个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神话
善与恶之间的脆弱平衡
有人曾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哲学诞生于公元前600年的希腊,在那之前人们通过宗教来解答心中的哲学问题。当时希腊所形成的城邦推动了哲学的诞生。
希腊城市中大多的劳力都由奴隶承担,因此市民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政治和文化之中。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任何人都可以质疑社会的组成方式,也可无须借助古代神话来提出哲学问题。
书中称这样现象为“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乃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自然派哲学家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虚无
自然派哲学家关注的是大自然与它的自然循环与变化。
我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早期的哲学家找出了那些答案,而是他们的问了什么问题、寻求何种答案等等。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的思考内容。
三位梅雷斯特的哲学家:
- 泰利斯:水是万物之源
- 安纳克西曼德:我们的世界是“无限定者”中无数生生灭灭中的一个
- 西梅尼斯: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他们都认为: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而帕梅尼德斯认为: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也不会消失于无形。当帕梅尼德斯体会到大自然的恒常变迁,她选择相信自己的理智。
坚决相信人的理智的态度被称为理性主义。所谓理性主义这就是百分之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只是圆圈的人。
而赫拉克利特斯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他代表了感官的角度。
最后恩培窦可里斯解决了两种观点的矛盾。他认为两者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人都认定世间只有一种元素存在。恩培窦可里斯认为:大自然不可能只有一种元素组成。而是四种:土,气,水,火。
安娜萨格拉斯则主张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 更小的部分。
德莫克里特斯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笑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他将其称为原子。
他其实只能提出这样的答案。他既然接受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没有任何事物来自虚无、没有任何事物会消失的说法,那么大自然必定是由可以聚散的无限小的单位组成的。
古典派哲学家
诡辩学派
这一派是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主流学派。
与自然派哲学不同,雅典的哲学家的兴趣主要在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背景是:公元前450年左右,雅典成了希腊王国的文化中心。雅典的人民议会与法庭等机构的的民主制度的逐渐成形。
诡辩学家与自然派哲学家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批评传统的神话。但诡辩学家不屑于从事在他们眼中了无益处的哲学性思考。他们的看法是: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在哲学上,类似这样的看法被称为“怀疑论”。诡辩派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所有自然之迷的答案,却可以肯定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因此,他们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问题。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认为:一件事情的对错好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
一个无法确定世界上是否有神的人,我们称他为“不可知论者”。
苏格拉底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他(苏格拉底)所做的也只不过是提出问题而已,尤其是在刚开始与人谈话时,仿佛他一无所知似的。通常在讨论过程中。他会设法使他的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若带你。最后,到了词穷之际,他们也不得不认清是非与对错。
哲学家与智者(或者说诡辩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敢于承认。
最具颠覆性的人就是那些提出问题的人,而回答问题则比较不危险。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答案要更具爆炸性。
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而不存在于社会中。
柏拉图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
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既包括自然界中也包括在人类社会中。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最低价。(这是他们为何经常不受欢迎的原因!)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
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比如随着时间的流逝,马可能会变老死去。但新生的马和其他的马的形是一样的。而这个形几位理型的世界。
每一件事物都在流动,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这个这个世界。
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也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当看到了无数的理型的影子,却没有去思考其共同点,仅仅觉得是理所当然。那便失去了与自己灵魂接触的机会。
参考:洞穴寓言
另外柏拉图对于男女平等的看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322年
亚里士多德指出柏拉图所说的理型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理型只是马的特征,最终定义了马这个“种类”。亚里士多德并不赞成鸡的理型比鸡先有的说法。
一件事物的形式乃是它的特征
自然界种种循环变迁中也可能有类似的“目的”存在。
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它所谓的目的因。因此,你可以看出来,亚里士多德赋予雨滴一个任务的目的。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说法并不正确。
亚里士多德创建了逻辑学,将自然界中的事物分门别类。
亚里士多德提倡所谓的“黄金中庸”。也就是说: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想起希腊医学的主张: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也有高远的见解。然而亚里士多德也并不完美,他对于女性的看法有很大的错误。
希腊文化
书中主要讲的是**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四百年左右中世纪初期
一般而言,近古时期的特色就是充满了宗教质疑、文化解体与悲观主义。当时的人说:“世界已经衰老了。”希腊文化时期形成的各宗教信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经常教导人应该如何获得救赎,免于一死。这些教义通常都是以秘密的方式传授。信徒只要接受这些教导,并进行某些仪式,就可望获得不朽的灵魂与永远的生命。但为了达成灵魂的救赎,除了举行宗教仪式外,也有必要对宇宙真实的本质有某种程度的了解。 关于新宗教,我们就谈到这里了。不过在这个时期,哲学也逐渐朝“救赎”与平安的方向发展。当时的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不仅本身有其好处,也应该能使人类脱离悲观的心态与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了。
希腊哲学仍旧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问题。他们都同样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在这个新的文明中,这个问题成为哲学家研讨的重心。他们最关心的乃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
犬儒学派
真正的幸福不依赖于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每个人都可获致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个人认为这就像时鸵鸟把自己的头埋进沙子中去,假装那些不幸福的事情不存在。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
犬儒学派相信,人无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该因生来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活受罪。
“犬儒主义”今天的意思变成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
斯多葛学派
每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
宇宙间有公理存在,不会随时空而改变。这与苏格拉底相同,与诡辩学派相异。
斯多葛学派除了否认个人与宇宙有别之外,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他们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这种想法被称为“一元论”(monism),与柏拉图明显的“二元论”(dualism)或“双重实在论”正好相反。
斯多葛学派强调,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他们认为,我们也不能为生活中一些欢乐的事物所动。在这方面,他们的观点与犬儒学派相似。
他们看到了对于死亡对于一切生命的必然性,看到了祸福相依的哲理。与老子的哲学有几分相似。
人本主义
所谓“人本主义”(一种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就是由他创立的。若干年后,同为斯多葛学派的塞尼卡(公元前四~公元六五年)表示:“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这句话自此成为人本主义的口号。
伊比鸠鲁学派
公元前341——公元前270
苏格拉底的弟子阿瑞斯提普斯提出享乐主义,之后伊壁鸠鲁将其加以发展并与德莫克里特斯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产生了伊比鸠鲁学派。
如上所述,,苏格拉底关心的是人如何过着良好的生活,犬儒学派与斯多葛学派将他的哲学解释成“人不能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
伊比鸠鲁强调,所谓“乐趣”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乐,如吃巧克力等。交朋友与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此外,我们若要活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范、节制与平和等原则。自我的欲望必须加以克制,而平和的心境则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享乐主义并不是字面意义上那样只顾享乐。
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在我的印象中,西方人大多都是接受这样的哲学。而东方的哲学大多就如前面两个学派的那样,更多的在于隐忍。过于贪图享乐最后只会陷入空虚,而过分强调隐忍和命运则易被封建统治者歪曲成为自己统治的工具,这可能是我国持续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哲学原因,因为隐忍的哲学,因此资本主义在萌芽后却难以成长壮大。而西方在尝到资本主义的甜头后,便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了起来。从前面也看到了,宗教、哲学(封建迷信不算)、科学其实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三者完全决定着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希腊文化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特别的历史时期上成为了东西方哲学的交融地,应该说只有将两者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新柏拉图派
普罗汀(约公元205——270)
灵魂受到此一神圣之光的照耀,而物质则位于并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至于自然及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射。
神秘主义
神秘经验是一种与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为一的体验。
他们认为,我们通常所称的“我”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我”。有时在一刹那间,我们可以体验到一个更大的“我”的存在。有些神秘主义者称这个“我”为“上帝”,也有人称之为“天地之心”、“大自然”或“宇宙”。当这种物我交融的情况发生时,神秘主义者觉得他们“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入海洋一般进入上帝之中。
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成为一体。